說到佛寺,在台灣大家比較有印象的,像是鹿港龍山寺,紅色筒瓦與燕尾的漢人傳統風格。在日本時代,日本佛教的傳入也將和式寺院的建築風格引進台灣。這次就來介紹位於溫泉鄉北投,原汁原味保留日本風格的佛寺-北投普濟寺。
日本人來台初期,在新北投一帶發現了滾燙、但具有療效的溫泉。先是做軍人療傷用途、後逐漸發展成泡湯聖地,新北投就是沿著山谷與溫泉逐漸開闢成的聚落群。由於經營溫泉旅館、居住者都是日本人為主,逐漸地產生了原鄉信仰的需求。

 

創設第一間溫泉旅館-天狗庵的老闆平田源吾,找上了鐵道部囑託村上彰一共同商討建造神像。但為什麼建造神像要找鐵道部來辦理呢?因為村上先生正是催生淡水線北投站到新北投鐵路的負責人。當時要前往溫泉區十分不便,需要走上一大段路或轉乘人力車。當時正在規劃新北投鐵道,預期能改善交通,帶來更多觀光人潮。也因此建造神像等有助觀光的事務,自然地找上了鐵道部了。後來選定了廣為人知的觀音為本尊,雕刻了「大慈大悲北投湯守觀音大菩薩」,並建立了觀音堂加以供奉。

 

湯守觀音堂,僅有基本的本殿建築與旗桿 (圖片引用自 北投虹燁工作室)

 

但村上先生尚未看見新北投線暢通就過世了。於1915年,人們集資成立寺院,並決定使用村上的諡號「鐵真」命名,這便是鐵真院的由來。鐵真院於1934年歸於臨濟宗妙心寺派,成為布教所。題外話,現存的臨濟護國禪寺,就是妙心寺派應總督兒玉源太郎邀請,在台灣發展的根本道場。

 

村上彰一紀念碑,內文描述了北投鐵道的發展與村上部長的事蹟。

 

總督府文書中記載的妙心寺派布教所認可紀錄。鐵真院為第13座本山認可的寺院。

 

鐵真院格局小巧,建築樣式處處可見日本禪宗風格特色,一起來認識一下:

 

向拜(こうはい)

 

在大殿屋頂前方,有個向前延伸的屋簷,類似車寄的空間。這種設計通常是在單棟建築式的寺院或神社出現,因為沒有設立附屬建築如拜殿,因此出現這個進入佛堂前的緩衝空間。

 

海老虹梁/蝦虹梁(えびこうりょう)
如果有向拜的設置,本殿與前端柱子之間會有一個連接柱,通常以曲線設計,在照片中的上方。彎彎的形狀長得像蝦子(海老),因此稱為海老虹梁。還有,你看看那個柱腳的線條!精美阿~

 

花頭窗(かとうまど) 
是源自禪宗寺院的窗戶樣式,特徵是頂部有曲線,類似燭火的感覺,因此又被稱為火燈窗。但是木造建築最怕自燃,因此改稱花頭窗。桃山時代開始,不只寺院,神社、住宅與城堡都開始採用花頭窗。其實形狀也像銅鐘,在寺院內出現也別有風味。

 

石佛
日本佛教中寺院或山林間會設有石佛,供旅人參拜。其中,又以地藏王菩薩最受日本人崇拜。發下「地獄不空,誓不成佛」宏願的地藏王,在日本又多了早夭的孩童守護神的地位。這樣一手持金剛杖、一手抱小孩的形象稱為「子安地藏」,石像背後刻著「昭和五年之秋勸請」。

 

 
寮房
鐵真院因為屬於單棟形寺院,因此只有寮房、庫裡兩個小型附屬建築。圖為整修過的寮房,十分典雅,非常具有日本風情。特別是通氣孔的鐵窗造型,以前的工匠做工與設計真具巧思!

 

鬼瓦
鐵真院的屋頂採用入母屋造形式,在邊緣分採用了具有圖案的瓦,稱為鬼瓦。在日本較古老的寺廟,會採用有鬼臉的形象,名符其實的鬼瓦!台灣則是以紋章或線條為主,依造建築規模而有不同的樣式。

 

戰後,鐵真院廢寺,由隨著中華民國來台的藏傳佛教僧人接收,並改寺名為普濟寺。後來寺院曾改為淨土宗道場,目前則為禪宗寺院。前幾年也曾與妙心寺派互相交流,在過了半世紀後重新與原本的宗派聯繫,木造本堂見證了兩個時代的禪學,真是十分奇妙的緣分。

 

 

參觀資訊
北投普濟寺 (原臨濟宗妙心寺派鐵真院)
地址:台北市北投區溫泉路112號,搭乘北捷到新北投站出站步行10分鐘
開放時間:07:00 至 17:00,周末不定期有禪學相關活動

Leave a comment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