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時代台灣原先有近200座神社,在戰後隨著歲月幾乎消失殆盡,僅存少數殘蹟。行經仁武的鄉間,卻發現路旁土丘上的土地公廟,門口有座紅色鳥居。仔細查看,連神社本殿竟然都保存下來,完整度相當高。絕大部分本殿都消失,這座神社是如何完整的倖存至今呢?

 

山坡上的小神社

 

仁武神社現況是土地公廟,本殿前方加蓋成廟,現場保留的神社構件有鳥居、本殿、參道、石燈籠基座、狛犬基座,符合神社的最基本規格。

 

從參道向上看,中間的龍圖應該是戰後改建,符合漢人廟宇的形式

 

依據過去神社建立的慣例,除了特別選址過的大型神社,小型社殿存在的地理位置有相當的意義。比如說工廠的構內社、移民村的社區神社、部落中心的治理用神社,都可以居民的性質與神社產生連結。
查看地圖,附近有個水埤。這個人造蓄水池,在日本時代為糖廠用以灌溉附近蔗田的水源。神社臨近水埤,很有可能是祭祀水利相關的神社,建立者也可能是農場的職員。

 

鳥居,形式看來是稻荷神社系統的台輪鳥居。

 

從後方看的本殿,屋頂應該是上漆的銅瓦,耐久度比黑瓦高許多

 

那麼祭神可能是什麼呢?鳥居的形式是明神系的「台輪鳥居」,特徵是橫向的島木與柱子交錯處有圓形,這種通常是稻荷神社的樣式。另一個解謎點是消失的狛犬,這座神社大部分的構件都存在,最可能被台灣人保留的狛犬卻消失,或許當初是稻荷神使狐狸而被移除的可能性很高。

 

本殿內部,桌子下方的石頭很可能是神社御神體安置的原始基座

 

廟宇內部,木構件是神社原本的開放式區域

 

依照題字紀錄,神社在戰後有大修一次成為土地公廟,本殿前方加上了廟宇的祭祀空間與門神,讓和式社殿與漢人寺廟融合一體。台灣大部分的神社殘跡,幾乎都是本殿拆除改建,相當可惜。這間小小的神社土地公廟,可是難能可貴的文化交融與歷史見證!

 

當年神社的規模應該類似這樣,流造本殿與鳥居。照片為京都八阪神社的攝社「惡王子神社」

Leave a comment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