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塔塔加一路緩上,到排雲山莊卸下重裝後,時值午後二時。我們換上輕裝準備前往玉山西峰。西峰的山頂是樹林之間,但吸引我的並非大景,是隱藏在林中、全台少數僅存的日本神社。

 

 層層交疊的山巒十分壯闊

 

      

 

依據日本時代的紀錄,台灣總督府登錄超過200座神社,其中又有接近半數是位於山地的神社。當時興建神社的理由與選址,起初主要是以敬神與皇室崇拜的理由發起,後來有產業與機構興建私人神社。這些多半位於都市近郊,如台灣神社、桃園神社。

 

皇民化時期是神社興建的高潮,尤其是原住民部落的山地神社,各部落紛紛興建起規模較小、以鳥居與本殿為主體的小型神社。當時在新高山(玉山)的範圍內,主峰與西峰的山頂各有一座小型神社興建,分別是新高祠與西山祠。

 

 

 

從排雲山莊走來,路徑上的樹木高聳、路線也稍有起伏但不難走。我們兩人穿梭在林間,時而攀爬過簡短的懸崖,午後的陽光溫暖的叢林間撒下。走著走著,回頭一望遇見了前往排雲路上打過招呼的山友,步伐矯健的他便跟我們一起邊走邊聊。

 

穿過樹林,往西峰路途上有兩處視野很遼闊的稜線路途。往遠方看去,可以見到相當有層次的山巒交錯,以及遠方毛茸茸的針葉林群。壯闊的視野伴隨著陽光,這段路走起來相當舒服。在稜線上品味這篇風景,轉彎遇見5位山友,打個招呼發現原來是日本人。來到台灣這個外國找尋戰前遺留的日本神社,或許也是挺有意思的尋古之旅。

 

抵達三角點後要往深處再走幾分鐘路才會抵達神社

除了主峰外,為什麼西峰特別會有神社呢?其實日本時代的登山路線與現代不同,以前是要爬上前峰,再沿著稜線上下,最後經西峰才抵達排雲山莊。西山祠鎮座於昭和9年11月14日,祭神是天照皇大神與山神,其意義上是屬於旅人守護的目的興建。

 

轉眼間就到了西峰的三角點,拍照留念後再往深處前進,才能見到神社本體。神社現存基座,本殿是戰後依據原貌修復的,內部已無祭神。形式上是屋頂前長後短的流造樣式,但屋頂側邊的尖端類似燕尾,並非神社常見的樣式。或許是當年修復加入了在地化元素,頗為特別。


日本時代的西山神社社號碑

神社本殿,整體規模不大但頗細緻

 

懸魚裝飾,可見屋頂是銅瓦的工法

 

擬寶珠,神社建築常見的裝飾

 

這個雲朵狀的突出,寺社建築稱為「木鼻」。此樣是為禪宗樣,簡單細緻為神社增添風采

 

 

大部分山地神社,於戰後的時光都消融於大自然之中。如果再早個50年,登山者是不是可以在荒煙漫草中,找尋到半塌的神社建築呢?那種考古學家的冒險,是吸引我進入山林的一大動力。
我們在黃昏時刻走到遼闊的稜線。金色的夕陽點亮了山谷的冷杉,十分優美。雖然神社內的天照皇大神已遠去,但看著這樣的好天氣,或許是山神賜予我們的禮物吧!

 

 

 

 

行程參考
14:45 從排雲向西峰出發
16:00 抵達西山祠
16:15 從西山祠往排雲出發
17:15  到達排雲

 

排雲山莊所見的日落,結束今天的旅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