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夜裡的敲門人-二二八後的特務與密裁


1947年3月初,台灣全島陷入動盪之中。

2月28號,行政長官公署前,聚集了大量抗議的民眾。3月3日,臺中二七部隊擊退火力強大的中國軍。3月7日,嘉義的民兵組織起來進攻水上機場。直到3月8號,處於守勢的行政長官公署,終於等到二十一師援軍抵台。其中,船上一位名為劉戈青的保密局成員,準備讓台灣人見識到中國的「密裁」恐怖傳統。

1930年代的基隆港,1947年的中國鎮壓軍隊及從此處上岸

 

所謂保密局,前身是著名的軍統局,是中國民國的特務組織機構之一。相較於負責基層情報收集、輿論操控的中統局,軍統主要進行對敵人進行暗殺與滲透任務。在於中日戰爭期間的抗日除奸任務,軍統紀錄中執行了許多相當知名的任務。主要進行方式除了在親日政權中進行滲透,並暗殺親日的知名人士如殷汝耕、汪精衛。

 

1946年後軍統局改組成國防部保密局,這時的任務已改為「對匪鬥爭」。在台灣移交給行政長官公署進行代管時,保密局也開始進行台灣社會的滲透工作。這些講北京話的中國人,如何收集說日語的台灣人的情報呢?首要工作便是買通當地的「鱸鰻」。透過這些流氓,保密局得以滲透地方角頭並持續吸收線人,建立遍佈各處的情報網。

 

針對中國官吏統治暴虐,引起的民眾反彈現象,軍統局卻統一歸納為共產黨煽動。考慮到其情報收集的能力,這樣的結論似乎太過單一。依據美方情報單位OSS的資料,此行為很可能是派系鬥爭下的考量。而這個結論將導致3月8日後的全島大屠殺。

 

二二八當日的混亂之後,各地仕紳開始成立處委會,期望平息紛亂並向政府請願。與會人員之中亦有來自保密局安插的臥底。例如台北的「忠義服務隊」,成員多為流氓出身,任務為監視處委會,並且進行勒索搶劫、煽動民眾進行暴動並製造中央出兵鎮壓的藉口。

保密局第一殺手劉戈青

 

同時,保密局向南京中央發送的電報中也極其誇大,如三月四日時呈報「台北台籍日軍已成立部隊,爭取台人自治,外省人死傷餘萬人,局勢相當嚴重」事實上當日秩序已回復穩定。於三月八日抵台的劉戈青在電報中稱「台灣全境已被匪徒控制…成立司令部統一指揮…台北進入戰時狀態…隨時有失陷可能」這番匯報幾乎是謊言。這些假情報,也強化了蔣介石進行血腥鎮壓的決心。

 

在中國軍隊於街上屠殺與搶劫時,劉戈青正動身前往台北組織「忠義救國軍」。這個組織在抗戰時期稱為「別働隊」,簡單來說就是正規軍與黑幫的混合軍,任務是針對敵人的領導者進行刺殺,瓦解領導中心使軍心渙散。這套戰術移植到台灣,敵人的領導者即為台籍仕紳。而劉戈青正是當年別働隊元老成員,可以說是派出頭號殺手來台。

 

「即名流碩望、青年學生亦不能倖免,繫獄或逃匿者不勝算。中等以上學生,以曾參與維持治安,皆畏罪逃竄遍山谷,家人問生死、覓屍首,奔走駭汗、啜泣閭巷。」根據國民黨台灣省黨部主委李翼中對清算行動的描述,可以發現國民黨政權對台灣人的殘酷。保密局的公文紀錄也有「王添灯已被密裁、陳復志已槍斃」等,但更多失蹤的台籍菁英,連一紙死亡證明都沒有留存,消失在1947年的三月裡。

 

終戰後原以為的台灣光復,接踵而至的是來自中國的貪污、蠻橫統治。二二八處委會提出的政制改革主張,獲得的回應是軍隊的無差別屠殺、甚至是特務的系統性暗殺。就如同陳儀當時的廣播所說「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德行就是寬大,不以怨報怨。我們對本省自己的同胞,難道還會不發揮偉大的美德嗎?」。謊言,是國民黨的百年傳統。

 

保密局電文中右方文字可見「王添灯已被密裁、陳復志已槍斃」前者是活躍於政壇的台籍菁英,後者是三民主義青年團主任。不論與中國方面關係如何,都被列入暗殺清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