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日的時候,淡水河岸總是人來人往。休息日離開都市,在河邊悠閒的打發時間十分愜意。這樣的閒情逸致,也是日本時代的流行喔!
位在古亭河濱,有一座日式建築—紀州庵,過去就見證了輝煌的河岸風光。

 

 

 

位於城南的紀州庵,其實最早在台北掛牌營業,是在西門町南側,幾年後西本願寺台灣別院落成的地方附近。於日本領有台灣不久的1897年,提供豐富的日本內地料理的餐廳開業了,店主是來自和歌山的平松德松。餐廳的名稱是取自故鄉-「紀州」藩,「庵」一字則有著文人的浪漫。

 

隨著事業跟家族拓展,分店的設立勢在必行了。現在的同安街一帶, 當時是許多機關的官舍所在,從羅斯福路到新店溪河岸,以前有個很優美的名字叫川瑞町。那時還未有河堤,市民尚能夠輕鬆的走到河邊親水。考量靠近河岸的位置、鄰近客群的消費力,紀州庵分店便選在川瑞町448番地,開始了延續至今的故事。

 

 
(在新店溪河畔的藝妓與遊客影像。可以看出當時河岸與居住空間十分親近,河川上可以划船,這是今天想像不到的悠閒。照片取自紀州庵官網)

 

(從這張1945年美軍航照圖可以清楚看到紀州庵的建築分布。離屋的位置與現今相同,可看見已消失的本館與庭園附屬建築。)

 

現在的紀州庵是一座長形的建築,形式類似常見的日本宿舍但規模大得多。但全盛時期的紀州庵,現存這棟是「離屋」,原本還有一座三層樓高、佔地面積超過50坪的本館。一樓採用鋼筋水泥,二三樓採用木造,且設有100疊面積的塌塌米的大廣間。在這個空間,可以向外眺望新店溪河岸、遠方的賽馬場與水源地,風景美不勝收。後來還在庭院東側再增建了有兩個空間的別館,以及草木扶疏、精心安排的庭院。

 

 
(紀州庵本館的全貌,入口處還設有石橋,從細節可以看出這座料亭多麼豪華!照片取自紀州庵官網)

 

進入昭和時代,此時正是新店溪河畔料亭的全盛期。除了紀州庵支店,還有六間高級料亭也在營業。對著河畔享受美食,令人聯想到京都夏季時的,河畔餐廳搭設的納涼床。親近水岸與自然,是日本人自古的的生活樣貌,即使都市發展也不忘維持與營造綠意。

 

 
(離屋與本館舊照片,照片取自紀州庵官網)

 

鼎盛時期的紀州庵員工人數超過30人,而且還設有屋形船,客人隨著藝妓可以搭船出航,享受水岸風光,再把撈捕到的漁獲交給廚師,在餐館內享用美食。除了單純餐飲,還附加遊船、捕撈與代客料理等體驗,看來紀州庵店主的經營很有一套呢!

 

 

 

水岸料亭的夜夜笙歌,面臨戰爭的步伐也由不得人的靜下來。1940年後,由於戰時體制對娛樂的限制,紀州庵支店也不得不暫停營業。防空演習逐漸滲透台灣人的日常,演練也不幸的真實上演-米軍的B24戰機,在台北城上方投下炸彈。在台北大空襲中,連台大醫院也受到轟炸,因此紀州庵被徵用為臨時醫院收容病患。

 

終戰之後,廣闊的榻榻米就不曾再次舉行宴會了。從料亭轉為臨時醫療所、撤離日人居留所、中華民國公務機關宿舍,紀州庵的建築隨著時間被改建、分割,過去料亭的風光也隨著平松家族的離開而被遺忘。
或許是台灣歷史建築的宿命,1996與1998兩年的大火,讓本館與別館成為歷史。岌岌可危的離屋,原本一度要被拆除改建停車場,卻因為當年日本人的一個舉動而留下-種樹。

 

 
為了打造精緻的用餐環境,紀州庵店主在建築周圍栽種了許多植物,這些小樹經過半世紀,早已長成挺立大樹,樹蔭罩著衰老的日式建築,像是長大的孩子照料著年老的父母。而在改建停車場的觀點提出後,地方居民先是注意到了這些樹木。在戰後的半世紀,附近的日式官舍多已改建成水泥公寓,紀州庵一帶的老樹群,成了都市裡的綠洲。

 

 
(當年造景所植小樹,現在也長成大樹了,成為河畔料亭發展史的見證者)

 

護樹運動先是發起,隨後才轉變成連同紀州庵離屋也保留,打造文學森林的概念逐漸成形。當年的小樹讓老屋重生,我想這是日本崇尚自然的文化,在台灣留下的種子,於半世紀後發芽茁壯的浪漫呀。

 

 

 

 

(竹欄杆圓窗造型十分優美)
(整整齊齊的日式空間,令人流連忘返)

 

參觀資訊
地址:10080 臺北市同安街 107 號
【新館開放時間】
週二~四、日:10:00-18:00
週五、六:10:00-21:00
【茶館營業時間】
週二~四、日:10:30-18:00(供餐到 17:00)
週五、六:10:30-21:00(供餐到 20:30)
【古蹟開放時間】
週二~日:10:00-18:00
週五:10:00-21:00

Leave a comment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