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個國家都有的重要節日,當然就是建國紀念日了。相較於具備明確國家成立的建國日,如美國的獨立紀念日、法國的大革命紀念日,民族獨立發展的日本是如何訂立呢?

 

 
日本的建國紀念日,稱為「紀元節」,是於明治六年(1873)訂定。來源是追朔到日本第一任天皇-神武天皇的即位之日。根據<古事記>的紀載,神武天皇率領大軍東征,建立了大和朝廷,是日本統一的政權之開端。中世紀以來,天皇的權力被幕府奪取,而重新取回權力的明治政府,設立紀元節的目標即是為了加強日本民族的凝聚力。

 

對台灣人來說,對紀元節感受較深的時候則是皇民化運動開始之時。早期紀元節在台灣並沒有受到官方重視,僅是在日俄戰爭後,在台灣日日新報中有略為提及。與紀念天皇生日的天長節相比,沒有熱鬧宴會的紀元節對台灣人來說並無特別意義。

 

 
紀元節首次在台灣的大型活動是在1925年。當時,西方流行與思想也傳入台灣,如一戰後的民族自決、民主與自治思想,還有如火如荼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,都讓日本政府感到緊張。為了防止「西洋的不良思想,阻礙內台人的同化與融合」,決定舉辦「建國祭」。活動內容大致流程為宣讀誓詞、升旗、遙拜宮城與三呼天皇陛下萬歲。

 

時間朝著大東亞戰爭的方向前進,紀元節的慶祝也越來越複雜。原本建國祭多為官方、上層階級與相關團體(如學校、官署、町內團體、教團或武德會)參與為主,原本較官方性的活動,逐漸轉變成深入民間的盛事。

 

 
如1940年適逢「皇記二千六百年」,在日本內地與台灣都盛大舉辦慶祝活動。從總督府以下各級行政機關-州廳市街庄,推出各種紀念活動。有遊行、展覽、徵文、紀念歌、出版品、植樹與立碑等等活動。於2月11日當天,總督府在台北新公園舉辦「島都奉祝式典」,上萬名民眾上街看遊行,氣氛像是現在的跨年一樣熱鬧非凡。

 

(為慶祝紀元二千六百年,特別製作的國民歌。下圖是歌詞本)

 

畢竟紀元節並不是屬於台灣人的節日,配合戰時國民精神總動員,總督府也要求「市街庄官民一同參加建國祭」,無法參加者也必須以廣播時間為準,「向神宮與皇居的方向遙拜」。甚至還有地方的官署要求每戶派人代表參加建國祭。不過結果就像參加朝會的高中生,恐怕連君之代都唱不清楚吧。

 

 
終戰之後,紀元節這樣民族主義強烈的節日,被佔領日本的駐日盟軍總司令GHQ給下令廢止了。直到1967年才以「建國紀念日」之名恢復紀念,但也少了過去盛大慶祝的熱鬧。而台灣人的日曆上,少了一個紀元節,卻多了一個雙十節。直到今天,還是有不少台灣人,跟當年在新公園揮舞日之丸奉祝的前人一樣,抱著看熱鬧的心態,慶祝著其實很平凡的一天。

Leave a comment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