帽子之於服裝的意義,可說是身分識別性最高的象徵。如威嚴的軍禮帽、隊伍區別的棒球帽,同樣的概念如果移植到建築物上,就是屋頂的樣式了。

 

在1930的大日本帝國,原本流行了幾十年的「歷史主義」建築,特徵是熱愛使用不存在的巴洛克(?)風格山牆、希臘式石柱等建築設計,塑造出宏大壯觀的歐洲氣勢
但在戰爭體制下,為了打造日本一體性的文化與民族意識,原本很潮的馬薩式屋頂、圓頂突然間感覺不那麼「亞洲」、有點不實際了。
日本建築師便將眼光投回傳統建築,主體採用西方風格,但屋頂卻象徵性地使用了皇居、佛寺的大屋頂樣式。

 

 
滿州國國務院,約1936年(昭和11年)落成,作為滿州國總務廳與參議院的官廳,中央入口採用希臘石柱、上方延伸塔樓,除了和式屋頂之外,頂部洋蔥狀的裝飾為「寶珠」,是石燈籠的構件,具有強烈的日本風。

 

愛知縣廳舍,於1938年(昭和13年)落成,是屬於紀念昭和天皇即位的系列建築之一。採用類似天守閣的屋頂設計,規模宏大,與西式建築基底組合十分有趣。

 

京都市立美術館,建立於1933(昭和8年),也是為了紀念昭和天皇在京都舉辦即位大典。採用了規模較小的千鳥破風式,也符合帝冠形式的規則

 

香港總督府,原本是純西洋式的建築,在1940日佔時期後屋頂更換成和式瓦,增建獨立塔樓與亞洲風屋頂。塔樓配帝冠,結合滿州國國務院的例子,非常明顯的是在佔領區展現出日本統治者的優越性吧!

 

「穿著西服卻戴著亞洲風的王冠」這樣混搭式的建築被稱為「帝冠式」或「興亞式」。因帶有濃濃的大和風情與西洋文明風格,作為官署具有日本「文明+國族」的教化意義,於中日戰爭爆發後,在關東州、滿州國等日本新經營地域大量崛起。

 

而台灣卻沒有趕上這波潮流,原因是大部分的官署早已落成,但是開發相對較晚,且正好是軍工業重鎮的高雄,至今保留了兩座全台罕見的帝冠式建築-高雄市役所與高雄車站。

 

台灣僅存帝冠式經典建築
 
初見高雄市役所,粉嫩的綠色外牆給人一種清新的感覺,這個顏色據說是避免成為空襲的偽裝色。中間與左右略高的對稱格局,是當時常見的官署標準設計。
但仔細觀察會發現,相較於1910~1920年代間流行的華麗誇張歐洲風,市役所沒有如總督府、台南法院的高塔、也不見台北州廳的圓頂。
僅設計的高度較矮的帝冠,可見當時建築設計已經轉向實用的層面。
 

1937年的高雄市街圖,可以看見新市役所預定地已標示出來。地圖中也可以發現,哈瑪星地區集中了許多官署(如武德殿、愛國婦人會、台灣銀行等),但都市開發中心也逐漸向鹽埕埔移動。

 

 
高雄市役所舊照

 

其實原本的市役所,位於哈瑪星現今代天宮的位置。高雄市區的發展脈絡,原本就是從靠近港邊的地區,隨著都市計劃往鹽埕區擴展。
沿著愛河,高雄州廳(位於愛河對岸,今高雄地方法院位置)、高雄車站都在附近,且均採用興亞式風格的建築設計
從市役所選址,看得出高雄的城區治理,從腹地狹小的哈瑪星向外轉到廣闊的區域,有擴大發展的規劃。

 

 

 
見證兩場戰爭的市役所
躲過空襲的高雄市役所,在戰後成為另一個歷史記憶的場景-二二八中遭到軍隊圍攻的戰場。
回到1947年,當台北的動亂開始蔓延到高雄時,地方仕紳也組織了處理委員會,試圖平息民眾與軍方的衝突。此時,多數市民、仕紳都聚集在高雄市役所,與相關人士聯絡與開會。

 

當時,台灣有三個地區設有要塞,分別是基隆、高雄與馬公。處委會首要目標是與擁有重兵的高雄要塞司令-彭孟緝談判,希望軍隊能放下武力,避免傷害群眾。
 
但是彭司令一口拒絕所有要求,率領大軍進攻市區來剷除暴匪。裝備機槍、手榴彈的中國軍分頭進攻市役所、車站與雄中。
軍隊一到市役所,立刻投擲手榴彈、機槍連發,當場殺死數十名走避不及的民眾,並進入市役所捕殺躲避的市民。
在「寧可錯殺一百,不可放過一人」的思想下,彭孟緝獲得「高雄屠夫」的稱號。高雄市役所也成為高雄見證三月屠殺的歷史見證。現在博物館常設展中有富源當時屠殺的模型,十分震撼。

 

  
現在史博館二樓常設展中,還原高雄市役所遭軍隊攻擊的模型。十分仔細地呈現出軍人槍殺、搜捕市民的慘狀。在缺乏影像的三月屠殺,這個模型具體化了浩劫的慘況。

 

現在的高雄市役所轉型成為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。豐富的館藏與用心的策展,獨特的建築風格與歷史記憶,將持續見證高雄的發展吧!

 

參觀資訊
地址:高雄市鹽埕區中正四路272號,搭乘高捷至鹽埕站出站步行10分鐘
開放時間:星期二至星期日 09:00 至 17:00(星期一休館)

Leave a comment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