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開採金礦聞名、現在是悠閒山城的金瓜石,在山林之間也曾經舉辦過神道慶典,現在依然可以看見殘的神社-金瓜石神社。

 

神社入口處的第一對石燈籠

 

位在本山一側,從黃金博物館出發,沿著斑駁的石參道向上爬,至少要花上15分鐘才會抵達神社位置。這樣拾級而上、層層堆疊的空間配置,讓參拜者動線往上,最終抵達神所在的本殿,這可是台灣第一座具有神道標準配置的神社!

 

1898年,田中組在當地開礦,為了安定日本從業員的信心,便開始營造神社。落成時,是全台僅次台南開山神社的第二座神社,屬民間自建的無社格神社。但是相較於開山神社僅是根據延平郡王祠的基礎去增建神道設施(如鳥居、拜殿),金瓜石神社從一開始就從頭打造參道、鳥居與社殿。可說是十分完整的神道空間。
 
巨大的明神明鳥居,在自然中聳立的形象,十分具有日本風味

 

神社的祭神分別是掌管金屬、財運的金山彥命、可能是道祖神(村落守護神、保佑居民平安)的猿田彥命,與新領土神社基本款之一大國主命。
隨著礦山經營的興盛,礦山經營權也幾度易手,於臺灣礦業株式會社經營時期(1933-1945),於1936年4月決定進行擴建。工程的起因或許是礦業會社配合著已經推行的一街庄一神社政策,希望將金瓜石神社打造成當地信仰中心,並增設休憩所,期望讓內台員工都能前往神社參拜。從老照片也可以發現,原本的明治時代建立的神明鳥居、流造本殿與拜殿,在整修後皆改為明神造系統。符合昭和初期後,新造神社風格流行的變化。

 

第一代黃金神社HD高清照。配置與現在的神社格局相同,尤其是旗桿的位置,是從1898年保留至今的古物。左側奉納旗幟上寫的「鎮主 田中長兵衛」,就是金瓜石礦山第一代礦權經營者。照片片中也能發現原本的鳥居為神明式,是日本近代以前神社的通用樣式。照片右下角可看見一個屋頂,但現在已經完全沒有遺跡,推測可能是休憩所。

 

第一代神社拜殿與本殿近照。本殿形式為神社建築常見的「流造」樣式,即屋頂前長後短、平入形式。拜殿則採用「入母屋造」,為東亞傳統建築常見的形式。(參見下圖)
 

 

第二代神社則改為「明神造」樣式,以日本最高級神宮-伊勢神宮 的本殿為原形設計。掘立柱、切妻造、平入為神明造的基礎樣式,線條硬直,風格給人十分規矩嚴肅的感覺。在1930年代之外地(台灣、朝鮮、滿州國與關東州等地)新築的神社,幾乎都是採用明神造,或許是因應日中戰爭擴大,對於建立日本國族觀的需求,神社建造的樣式變化而逐漸統一。(參見下圖)
 

 

神社拜殿現狀,石造的柱子在經過歲月摧殘依然挺立。當年莊嚴的社殿,遺址依然散發出那股信仰的氣息。

 

 

作為礦山的神道信仰中心,熱鬧的祭典也少不了。每年約6月份時,會舉辦金瓜石山神祭。祭典當日礦坑放假一天,從瑞芳、雙溪的官員與小學生等日本人,在神社舉行例祭儀式後,接著會舉辦各式餘興活動-相撲、戲劇、藝妓手舞與煙火等等熱鬧活動。

 

二之鳥居與石燈籠。地上的紅磚是老建築常見的TR磚,整個礦山的建築常常使用到此建材,大家可以在下方的城鎮區閒逛找找看哪邊有TR磚喔!

 

值得一提的是,通常舉辦山神祭的日子,也是台灣人舉辦媽祖繞境的一天。有趣的是,日人與台人祭典同日舉行,並未受到當局打壓,而會後的餘興活動也有日人台人一同參與的情況。以礦業為主的山城,或許政治上的壓力並未影響這個小鎮,透過聯合祭典的形式,讓辛勞的礦工們在這天能以各自的形式慶祝,這是難能可貴的盛況。
 
本殿遺跡,左右兩側原有狛犬一對,現在逃逸無蹤。從上方欄杆的線條,可以看出以前工匠施作的精細。

 

 
刻有奉納字樣的石頭,看不出來原本的用途,但現在顯然被當成賽錢箱? 上面有各國貨幣,我想空間的氛圍,感動了來自各國的遊人,以銅版留下了一份敬意吧!

 

 

戰後日本人的瞬間消失,神社失去了信仰者而荒廢,木造建築在風雨中腐爛而消失。幸好位處山邊,沒有開發壓力,只讓時間侵蝕掉建築,石造遺跡依然完整保存。看著巨大的鳥居,聳立在山邊讓人產生遐想,當年舉辦神事的莊嚴、慶典時熱鬧的樣貌,多麼有意思的畫面!

 

P.S. 2017年台電曾決議要修復神社景觀,黃金神社美麗的社殿或許有機會在此重現!結合保存完整的參道與鳥居,做出來根本是神還原等級了!大家可以多多關注

 

參觀資訊
黃金神社(金瓜石神社)
開放時間:24H

Leave a comment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