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陣子工作忙碌後,安排了幾天在嘉義的假期。在街上散步,細細看著多為兩層樓高的樓房,發現不少精美的木造建築。經歷過約一個世紀的洗禮,古舊的雨淋板上,充滿了沉穩的質感。這次就來分享嘉義路上的風景吧!

 

戰後初期的Art Deco風格-嘉義藥局老屋
 
其中位於車站前巷弄中,這棟嘉義藥局,建築小巧但十分有亮點!嘉義藥局為嘉義郡新港庄人何寄生所創辦,於昭和2年(1927)搬家到嘉義設立。在當時,藥房、診所等醫療機構不多,多會選擇在三角窗位置開店,如此一來在路上更加醒目。
藥局在1950年代由二代接班經營,1996年因店主年事已高而退休。現在老屋則是第三代作為自營公司辦公室使用。
現址的老屋實際上是在戰後1952年才蓋的。但觀察形式跟設計,依然有濃厚的日本時代洋樓風味。如中央山牆搭配店主姓氏,在大稻埕、大溪時常可見;側邊山牆不規則的起伏,有1930年代流行的Art Deco樣式;多變的圓窗、菱形窗與拱型窗,為老屋增添豐富的表情。

 

圓形、方形、菱形,一面牆開了五個窗戶!這種創意跟費工程度應該是現代工班難以想像的吧~

 

比較有趣的是,二樓陽台的位置。整棟建築只有這邊採用了西洋柱的裝飾。對街的老屋也有一樣的配置,還在門旁加上裝飾曲線。以前這個位置通常做神明廳,使用西方神殿的柱子來裝飾,用異國的象徵來裝飾台灣神龕,真是非常國際混血的風格阿~

 

京都般的古民家風景-木造米糧店
走在嘉義市區,很容易發現大量的木造建築。過去阿里山林場提供了豐沛的木材,因此成為當地人蓋房子的首選。在沒有都市開發壓力,多數的木屋都留存下來,至今依然維持居住的功能。而形式上也常常出現其他地方少見的格局,如大型二樓房舍、三合院、甚至是這棟切合道路的米店。

 

在巷弄中,巧遇這間米店。二層樓的巨大體積讓人十分驚訝,牆面使用大量的雨淋板、側面窗戶有格子窗,甚至在雨淋板轉角使用了板金保護,都是日本時代的工法。維護的狀況也十分良好。

 

不過日本時代職業明細圖中沒有記載,根據當時道路圖交互比較,建築落成時間或許落在日本時代末期到戰後初期。看來應是一樓店面二樓住家的形式,尤其陽台的設置,跟嘉義藥局老屋一樣是做神明廳的用途。
拍下照片時,門口的阿伯正在乘涼。店內堆放不少米糧,也有客人前來。老屋依然維持的當初建造的想法持續存在,光是這個風景就令人陶醉啊!
(註:經過時請靜靜欣賞,不要打擾住戶的生活喔!)

 

多變的街屋形式
台灣的木造建築最為常見的形式,是有緣側、帳子門與榻榻米,具日本風情的官舍。如嘉義北門的檜意生活村,保存了大量各種形式的建築群。但嘉義民家的木造建築表現則非常多元,分享幾個路上觀察到的特別建築:

 

在東區遇到的連棟街屋,轉角的店舖看起來像是有整修過,但屋頂與側邊的小陽台與牆面可以看出是老屋。圓弧狀的外牆既現代又與瓦片屋頂融洽相處。只要有心維護,台灣街道市容也可以很歐洲很日本一般整齊!

 

市區有不少格局小的二層木造連棟長屋,在其他地方如台南清水寺連棟街屋也可以見到。整體建築幾乎都全木造,可見過去嘉義的木材有多便宜啊!(照片這棟是咖啡廳,這次去剛好沒開)

 

轉進小巷,突然遇見一間小巧的三合院!但沒有紅瓦燕尾,只見日式黑瓦跟雨淋板。左右護龍似乎有出窗的設計,裏面還有人住。老屋最美好的樣子就是維持原本的機能。

 

三角窗這家賣水果的機車行,仔細看二樓以上的木構件與屋頂,都保持得很好。通常轉角都是商店或醫院,不知道這裡過去是賣什麼呢?

 

除了木造建築,嘉義市區也有不少洋樓街屋。值得注意的是,Art Deco在當時好像很流行喔,比較這張台灣花磚博物館、不知名街屋(下圖)與嘉義老屋藥局,在山牆邊界都有三條線飾帶的裝飾,山牆的坡度都是階梯狀!這個小細節,會不會是某個當時工匠的個人特色?

 

三條線,簡單卻畫龍點睛。好的設計不一定要很複雜,這個道理以前的工匠就懂!

 

有沒有看到這隻有凹凸曲面的電線杆?這也是日本時代的骨董喔!

 

平常生活在都市中,高樓大廈拔地而起,採用大理石、現代材料的壁面,了無生氣的景觀總是引人沉悶。洗石子、雨淋板、黑瓦、山牆、剪黏等傳統建築工藝,精緻的裝飾語彙已經是難以見到的。人們嚮往日本京都,喜愛穿梭在京町家的古風之中,或許就是在找尋我在嘉義感受的美好氣氛吧!

Leave a comment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