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40年代,在屏東高士部落的神社前,穿著軍服的原住民青年,正參加入伍歡送會。他們彼此約定著,如果在戰場上壯烈犧牲,要相約在神社前相見。
「戰死後在神社相聚」這類的思想,在太平洋戰爭末期,幾乎是每個從軍者都有的想法。1945年流行的軍歌「同期之櫻」的歌詞,就這麼寫著:
你與我都是同期的櫻花
雖然個別離枝而散去
但於花之都的靖國神社
在春天的枝頭再次綻放相見吧!
除了透過靖國思想來鼓勵從軍,戰時軍部對民間也持續推行著「滅私奉公」的思想。
為了戰爭而配合種種管制與審查,甚至是後期連鐵器都徵用,一切的不便都跟基於「為了國家的未來」,而日本人也十分順從的,將國家盲目地推向毀滅的地步。
---
直到現在,思索那個時代日本人的精神思維-戰場上近乎瘋狂的殘暴、追求靖國的榮耀與無條件的奉公,還是不得其解。
直到拜讀了 蔡亦竹 老師新作<圖解日本人論:日本文化的村落性格解析>,才把一切謎團串連起來了。
蔡桑拆解了戰前日本人的表象,將靖國神社給掀開,發現了國家神道、佛教勢力與村落共同體等構築的昭和軍國
解析日本人「以和為貴」的思想下,村落中的內部壓力、性開放的習俗與歧視,最終導致了慘絕人寰的真人GTA-津山事件
也分析了知名電玩角色(?織田信長,開創了全新的制度,卻在本能寺嘎然而止。終止信長的那個制度,自江戶幕府到昭和時代都看得其運作的痕跡。
看完這本書後,再檢視日本看待與治理台灣的作法,也有另外一番心得。以帝國為中心,向外劃分的外地(台灣、朝鮮)、甚至番地,可說是村落共同體的再劃分;誦唸阿彌陀佛、談慈悲戒殺生的本願寺僧侶,隨軍踏上新領地竟像個帝國主義的傳教士;在日中戰爭爆發後,為了打造日本民族意識,神社樣式開始一致、帝冠式建築因應而生;戰後二二八事件台灣人的自發組織,看見戰前奉公無私的精神…
從日本人在台灣的歷史與留下的影響,我想透過了解日本人的思維,正是認識台灣自身的一個絕佳起點。推薦給每一個愛台知日的皇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