穿過山門、走在樹林間的前埕,遼闊清幽的寺境令人有日本禪寺的感受。門內的木造護法神像,色彩鮮明、氣勢逼人。看到三川殿上的精細木雕、古樸的門神彩繪,才想起這裡是台南。

在台南為數眾多的寺廟中,規模最大、創立時代最早的是開元寺。歷史可以追溯到明鄭時期的北園別館,清代時台灣府知府蔣元樞見環境清幽,便改為佛寺。廂房中矗立著一塊描繪寺境的古碑。這是清代乾隆年間的重修海會寺碑,記錄了開元寺早期擴建的發展。

 

山門是佛寺伽藍建築入口,標誌著進入佛境。也稱作三門,指佛法內的空、無相、無願,過了三門即淨入了淨土。門前的藍獅與白象,分別是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的坐騎,與道教寺廟的石獅子不一樣,可以看出是佛寺。

 

日治時期開元寺舊照,現在的山門是後來增建的,原本是從三川門開始為寺境。

 

 

山門內的兩側壁畫,細節生動。

 

屋脊上的孔雀羽毛裝飾華麗,相當少見

 

清代的重修海會寺碑,古僕的質感與線條,本身也是件藝術品

 

經過擴地與整修,寺境逐漸擴大,建築配置接近佛寺「伽藍七堂」的格局。即以中軸線為準,寺院建築如山門、三川門、彌勒殿與大雄寶殿均連續,左右護室互相對稱。

穿過彌勒殿,望向右側的護室,發現整排的木造廂房。此為昭和年間修建的禪房、客房,有著許多古厝可見的木雕窗框、類西洋柱與抿石子裙堵。歲月雕琢過的木材,散發出濃厚的樸質氣息。

 

 

 

踏進大雄寶殿,中央供奉著釋迦摩尼、普賢與文殊菩薩,其後方牆面兩尊日式佛龕引起我的注意。一邊是僅有台基、一邊是有唐破風的屋頂裝飾,金色與黑色線條交錯,令我回想起在京都本願寺見過的阿彌陀佛。日本時代台南存有東西本願寺派的布教所,此兩座佛像為戰後遷移過來。

在佛殿之間散步,清國、日本與台灣三個時代的痕跡,寧靜的散落在寺院之中,等待有緣人凝視。這樣兼容多文化的道場,不只是佛教接納度高的特質,也是台灣才有的風景吧!

 

東本願寺阿彌陀佛與日式佛壇,唐破風與千鳥破風並存,十分華麗。觀察細節亦可發現雙龍、蓮花等開元寺境內就有的裝飾。可見台日佛教共有的裝飾特色。

 

此為日本時代真言宗台南高野寺的本尊弘法大師。此一宗派信徒多為日本人,戰後廢寺神像請到開元寺,如同台北天后宮一樣,繼續接受來自日本與台灣的香火。

 

此為另一座日式的佛閣,上方名號應為寺方圓寂的僧人。不知道這是來自哪座日本時代寺院的呢?

 

開元寺裝飾細節賞析

這位露屁股的飛天是什麼角色呢?

 

梁柱間的立體雙龍,相當生動,亦不常見

 


這形狀趣味的書法對聯是清代台南書法家林朝英的作品,其留存的字在台南古寺的匾聯可見。開元寺特別擁有竹葉、香篆與蟲草三種字體對聯,相當特別。此為蟲草體楹聯「元宗妙道色相俱空,開闢真機細縕無滯」

竹葉體楹聯「寺古僧閒雲作伴,煉性當知養性高」

香篆體楹聯「開化十方壹瓶壹鉢,元機參透無我無人」

 

昭和時期的木構窗戶與雕刻,可以見到些微西洋風格的雕飾。此類窗戶在部份古厝也可見到

 

1960年代的磨石子工藝,以鶴與蓮花為題,也是相當特別與細緻

 

三川門上的韋馱、伽藍、四大天王門神,正等待著穿過樹林的來客。此為蔡草如畫師的作品,墨線較為細緻,以間色(青、黃、赤、白、黑此五色之外)的色彩上色,裝飾繁複。

 

寺院中的壁堵不如常見的龍虎,是以菩薩的坐騎為主體。文殊菩薩的坐騎是青獅,普賢菩薩的坐騎是白象,樸實的線條頗優雅

 

參拜資訊

台南開元寺

704台南市北區北園街89號

參拜時間 6:00-17:00

Leave a comment

你的電子郵件位址並不會被公開。 必要欄位標記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