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北,有時人們聊到地理位置的東西
像是「某某餐廳在重慶北路上」「那間店最近的捷運站是南
台北街上充滿了一堆中國地名,這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嗎?
台灣在清國時期,地理分區粗略以堡、莊為單位
在進入日本時代之後,初期仍沿用舊制
當時的地圖上最細的標註單位大約是街(但也不是每條路都
直到大正9年(1920年)後開始實施市街改正,同時也
一個町下分數個町目,以現在的行政
町->町目 ->番地
區—– >里 ->路名
(區的範圍大於町許多)
當時的命名原則可以略分為以下幾種,結合了歷史、地景、
重要的市街、寺廟、門樓或古蹟,如永樂町、龍山寺町、東
地理特色或設施,如水道町(靠近水源地)、入船町(原艋
地理景觀,如川瑞町(古亭新店溪河岸)、柳町(環河南路
政治人物紀念,如明石町、樺山町、明治町(皆為總督、天
以及意象式的命名,如旭町、大和町、榮町
那麼今日的中國地名是怎麼回事呢?
在中華民國接收台灣之後,為了改成符合中國人習慣的地址
本名+方位+路型,如重慶+北+路
也因為日本人沒有取路名,中國人創著創著就整個中國都搬
其實町所規畫出來的街區,轄區大小正好與地方生活圈疊合
以町名來區分的在地史,會比現行的分區來的細緻,更貼近
你知道你住的地方以前叫甚麼嗎?
可以用這個網頁的地圖疊合,大致找出你家日本時代的地名
http://